作者:梁晓辉博士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副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


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与形成: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不存在由市场驱动和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SR)概念。


1978年到1991年期间,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通过“放权让利”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控,使企业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场改革极大激励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中国第一代私营企业家。自从农业行业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政实施的第一年就提高了国内农业的生产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和公司制度改革,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目标。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在调整和改善公司所有制结构方面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转为发展出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不少中小型国有企业在这个阶段接受了全面重组。


然而,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但并没有为所有市场主体带来同样多的利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着公司不道德行为激增的现象,以及政府如何干预商业道德,社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外,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企业文化并未与多年的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对利润的无节制追求势必造成社会关系的日趋紧张。


除上述挑战之外,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后也感受到全球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成为2002 年至2012年期间商业生态变革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企业自身资源和财富的增长,以及在公众中影响力的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理念逐步涌现并得到了普及。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大了监管,企业的发展也与公众认可的价值观不再割裂。


自2012年起,上述要求对企业的发展变得愈来愈重要,被视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几年间,国际贸易、海外投资、中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放缓。为了应对种种挑战,“双循环”发展模式作为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经济驱动引擎的转型。迈入“新时代”后,中国政府正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其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建立了国内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框架。此举旨在重塑经济增长与社会及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


二、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

1978年至1991年:社会和环境迎来新挑战

1978年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殷实,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家庭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模式的升级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新的挑战也随着经济增长浮出水面。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担忧促使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者也纷纷对安全隐患和恶劣的工作条件提出不满。然而,这个阶段的劳动者权益保护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并设立了相对应的法律框架。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新的组织机构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他们的宗旨是让全社会分享中国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这些组织包括政府支持的社会组织,专门从事服务于公共利益的项目和活动。


1992年至2001年:挖掘企业家的潜力和新社会组织的诞生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愈发关注商业生态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例如企业家和蓝领工人),企业与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及认识也随之提高。先前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劳动者权益问题、非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工商业协会、基金会等新的组织形式及其他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兴起。


2002年至2012年:融入全球价值链,重塑社会平衡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全球经济开始了深度融合,政府也认识到供应链在中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纺织、服装和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了对相关国际准则的遵守,积极推广各类优秀示范,倡导更加可持续和负责任的商业行为。


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致力于回馈社会。企业从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快速增长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反对环境污染的集体行动日渐踊跃。政府也加大了环保管理力度,以应对上述挑战。


2012年至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生态

近年来,“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成为当前商业生态系统的基调。中国企业加速了海外投资和业务运营, 政府则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包括确立了绿色“一带一路”等发展理念和方案。商业协会也制定了海外投资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产业延伸、以金融和技术等方式投身精准脱贫,为乡村发展和振兴做出贡献。他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尽管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公众参与度的提高,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承诺和积极行动,展现了中国现阶段不断提升的环境治理能力。


三、展望未来:结论与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政策制定者通过政策调整,不断革新商业生态系统,使企业得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也促使众多利益相关方涌现,关注企业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共同助推中国企业朝着更为负责任、追求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塑造了一个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社会价值观的商业生态系统。展望未来,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及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政府和企业应继续推动商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责任且可持续的商业行为必须融入中国企业的核心商业战略。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份子和外国投资者,中国企业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塑造商业与社会的关系,切实有效地建立海外商业生态系统,关注自身行为对当地劳动力、社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的任务在于改善政策框架,进一步赋予企业权力,充分发挥后者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致力于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政府还应鼓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优先事项和阶段目标,有效监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包括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媒体和国内外学术机构等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应在行业和社会层面鼓励有建设性意义的集体行动,在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们还可以协助企业发现其经营活动中的社会、环境和治理风险,携手寻找创新解决方案,与企业一同打造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


image.png

梁博士曾在北京大学参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人权专业硕士教育项目并担任项目协调人。后加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任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首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CSC9000T 以及其他配套体系的开发与推广。自 2008 年以来,梁博士作为主要的起草专家协助中国其他行业组织制定了行业性的社会责任指导文件,涉及国际承包商、ICT、通信、汽车、采矿和林业等行业。在联合国和经合组织发起的社会责任和负责任的企业倡议下,他参与了各种国际文书的制定。 2006年至今,梁博士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商业与人权”课程,是最早在国内开设并讲授此课程的中国学者。


梁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全球契约人权与劳工权利工作组成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成员。 2016 年,梁博士被联合国全球契约认可为全球前十位可持续发展先锋人物之一。


文章来源:More Than A Market Booklet 2021